【深圳商报】林顺潮:北上办医并非“跑马圈地
来源:希玛眼科 2016-03-08 11:06:37
(全国人大代表林顺潮)
对话嘉宾:林顺潮,香港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创办人、院长
对话缘起:很多内地人认识香港人林顺潮,是从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开始的。林顺潮于2013年3月北上深圳,创办了这家内地港资眼科专科医院,开业三年来以具有国际水准的精湛医术和港式服务,逐渐赢得了口碑、闯出了品牌。
不为人熟知的是,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的诞生与林顺潮的另一个身份息息相关--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林顺潮说,人大代表不仅仅是每年开人代会时来投投票就行了,要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投票”。创办深圳的医院,便是他当代表后连续多年提出的内地应“鼓励社会办医”建议的一次实践行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自诩为“半个深圳人”的林顺潮,谈一谈他当人大代表的心得,以及三年北上深圳办医的心路历程。
做一个认真称职的代表
作为眼科研究和医疗领域的医生,林顺潮在香港乃至亚太都已有很高度。他在业界创下多个世界,有一众闪亮的头衔--亚太眼科界领军人之一、亚太眼科学会会长、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系主任、世界有影响力眼科人物100强,香港和世界十大杰出青年、亚太眼科学会成就奖获得者,有一系列令人肃然起敬的专业和学术成就,同时也是享誉全国的公益项目“亮睛工程”的发起人。从2008年开始,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记者:作为一名香港人,您怎么理解“人大代表”这个身份?
林顺潮:我觉得人大代表不仅仅是开会期间的代表,不是来投投票就行了,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去带动。包括当年下定决心北上深圳开办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也是这个原因。当时内地正在医改,我作为人大代表,多年来对“鼓励社会办医”提出很多意见建议,希望内地公立、私立医院“两条腿走路”。CEPA来了,有机会实践了,我不能只是说说或写写文章来支持,要有实际行动。
记者:当上全国人大代表,您给自己设定过什么目标吗?
林顺潮:我的目标就是,做一个认真称职的代表。每年再忙我都要抽出时间精力,认真准备提交大会的建议。
记者:您的建议落实得如何?有没有让你感觉到当这个人大代表的“分量”?
林顺潮:开始几年,我的建议多是围绕在内地做公益的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问题和困扰。2009年,我次带着自己的建议出席全国两会,就感到了这个“身份”的分量。那一次,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当时的中国卫生部领导会面时,我介绍了自己发起的公益活动--“亮睛工程”,提出通过“手术下乡”为国内少100万贫困白内障失明患者提供免费手术。当时卫生部领导就很感兴趣,两会还没开完,我就接到卫生部的电话询问具体建议;7月份,国家就正式推出了3年内进行100万例手术的“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简直太快了!
记者:这件事让你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有了深的了解认识?
林顺潮:是的,我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个头衔有了一番新的考量,它不仅仅是一种荣誉。在一线做医生,我可以帮助到一些人;但是以人大代表的身份,能在一个高的平台做成多、大、好的事,可以从“根子上”推动解决一些问题,使广泛的人群从中受益。
记者:您在深圳办医的经历,对您履行代表职责有没有帮助?
林顺潮:帮助很大。2013年我在深圳开设医院之后,在两会的所思所想所谈,很多都是源自在深圳的实践,提交的建议也多,每年都有七八件。过去我只是从表面看到内地与香港的医疗卫生有很多不同,但自己去做了以后才知道,这些不同和差距多来自深层体制机制上的不通、不顺,我觉得应该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对内地医改方向给出好的建议。
记者:能举个例子吗?
林顺潮:比如说“医闹”,这是很多外籍医生、香港医生不愿来、不敢来内地执业的“后顾之忧”。为此我曾多次在建议中呼吁借鉴香港经验,从法治层面加大对医护人员的保护,同时通过设立第三方协调机构、为医生购买责任保险等措施化解医患纠纷。
记者:这次两会您又带来什么方面的建议?
林顺潮:今年除了坚持跟进之前提出的建议外,我还打算梳理一下民营医院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对此前内地一些民营医院的“歧视性的”“过时的”,制约医改深入进行的政策规定提出比较系统的修改建议,推动多问题从根本上获得重视、加以解决。
北上办医的原始冲动
63岁的魏老师,一年半前左眼眼底黄斑前膜病变,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遍访国内各大眼科医院,都给“判了死刑”,说这个手术成功率仅有10%、风险大,不建议做。当她听说有个叫林顺潮的香港医生在深圳开了间眼科医院可以做这个手术,就在2015年年底抱着一线希望来试试,没想到第二天林顺潮就给她做了手术,7天后,左眼视力由术前0.15到了术后的0.4,而且还在不断变好。魏老师百感交集地说,她在深圳过了一个重获光明、特别难忘的新年。
三年里,林顺潮在深圳做过的手术已经超过2000例,其中包括很多复杂疑难的病例,手术成功率高达90%。他的同事、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的肖月影主任评价他“对手术的要求非常高、近乎完美”,为了保持技术水准,林顺潮每天坚持做手指练习锻炼自己的精准度。眼科之于林顺潮,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热爱,一进手术室、一面对病人,他就变成了铁人、超人。
记者:以您在眼科领域的“江湖地位”和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想在内地多开几家医院并非难事。我听说您在北京的眼科医院目前也正在筹备开业。您还有在多城市办医院的计划么?
林顺潮:我们的目标与一般医疗机构的投资行为不同,我们在意的并非商业扩张、“跑马圈地”,医疗是件严肃的事,必须要一步一步走,打好基础。
记者:我们知道,您来深圳办医院时已经53岁了,当时您在香港已经有了两间眼科中心,还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眼科及视觉科学系主任,北上办医意味着您要离开香港中文大学,可能要放弃香港稳定轻松的日子,投入资金和精力奔走深港两地,来当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小白鼠”,您当时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
林顺潮:做这个决定原始的冲动,就是想把国际先进的医疗水准带到内地,希望为内地病人提供与香港一样的手术治疗,让香港能做的手术,在深圳也能做。我们在深圳的医院设了九大专科,其中多项国内医院认为难度大、风险高、不愿做的手术,在这里都是可以“即做即走”、不需住院的常规手术。比如说黄斑病,这个国内医院都不太愿做的手术,在我这里术后超过80%病人的视力有所提升。
记者:你为什么给深圳的医院起名“希玛”?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林顺潮:希玛,希是光明希望的意思,希玛与喜马拉雅山同音,寓意勇攀高峰。我想借此鞭策自己不断追求卓越,希望把这家医院做成深圳民营医院成功的范本,可以吸引多香港医生来内地办医,推动形成内地公立和私营医院双轨制发展的良好局面。
记者:您希望把一家什么样的医院带到深圳来?
林顺潮:我觉得这家医院不仅仅应该是医疗技术标准国际先进的,我要办的是一所真正“港味儿”的医院、一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医院。比如说在切合内地国情和需要的前提下,我把香港国际化诊疗体系中的精髓搬到了深圳,从香港和海外引入资历深、技术高和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配备设施齐全的5间国际化标准眼科手术室,大至超高倍显微手术台,小到手术用棉棒,全部采用全球大厂的优质产品,不论是认证、仪器、设备和管理,都力求与国际接轨。
有仁心才有仁术
记者此前采访时得知,一位病人治好眼睛后,怀着感激的心情请名人写了一个大大的“顺”字送给林顺潮,祝福他一生顺顺利利、事业顺顺利利,没想到林顺潮看到这个字就脱口而出:“希望我的病人治疗都顺顺利利!”这让她感动很久:林医生是真正地把病人放在前任、放在心里。
记者:现在内地一些医院出现了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医生和患者互相抱怨、埋怨。您作为一位受人尊重的“名医”,怎么理解医生这份职业?
林顺潮:医疗不是普通商品,它有关爱的成分在里面。我常常说,我们不是在治一个人的病,而是在治一个患病的人。所以每次我都会根据病患的特点,量身定制好治疗方案,包括对病患心理的理解和安抚。我觉得有仁心才有仁术,如果心里不是真正装着病人,技术也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巅峰。
记者:前两年有一个很热新闻,就是关于您免费帮助山西被挖眼的男童小斌斌植入义眼。这或许是您次为内地人所熟知,实际上我们知道,您在内地低调做公益已经持续了整整19年。是什么让您能够19年如一日?
林顺潮:施比受有福,要用善的眼睛看世界。我开医院的目的,不仅是治病,还要传播爱心。